地区版

勤俭节约——践行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的美德

“勤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、“黄金无种子,惟生勤俭家”、“成由勤俭,败由奢”,这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是那么耳熟能详又深入人心。然而,在今天的中国,我们可以看到餐桌上的大肆浪费,人们对于粮食的态度也可以说是极轻视的。就像如今兴起的网络直播中的吃播,每天浪费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。我们依然记得袁隆平院士那一句语重心长的长叹:“我们现在吃饱饭了,不能忘记粮食依然珍贵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啊。”

对于基督徒而言,也会从信仰的角度来解读勤俭节约:地球上的资源都是上帝所赐,我们应该予以珍惜与善用,切不可滥用与浪费。在这里,勤俭节约也会引出一个重要的信仰课题:那就是作为上帝的门徒,我们究竟是主人还是管家?根据圣经的原则,我们基督徒不是主人,乃是管家。如果是主人,我们就可以对资源随意支配、任意使用。但我们是管家,就要遵循上帝的旨意,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与均衡分配。就算是对孩子,我们也不可以成为他们的管辖者与奴役者,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,而是上帝托付给我们的产业,我们不可以乱用脾气与权力来压制孩子,而要遵循圣经原则教导孩子,让孩子在自由与爱的环境中成长。

勤俭节约的反义词就是铺张浪费,而对其追根溯源就是人性深处一种欲望的无限膨胀,这就是基督教教义里面的罪性问题。在人类的心灵深处,隐藏着一个血盆大口,那就是贪婪与贪欲。综观历史上的罪人、恶人,哪一个不是欲望与贪婪的奴隶?他们看似获得了世界上的财富与地位,实则是陷入欲望的泥沼,堕入人性的地狱。而基督教教义里提出的“悔改”就是让人类在圣灵的光照之下对自己的罪性有所察觉、有所醒悟,并对自己的罪行有所忏悔、有所觉醒,从而做到远离罪恶、迈向重生之路。基督徒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从罪恶之中回转,与罪恶一刀两断。然而,基督徒的觉醒都是在圣灵的启迪之下完成的,因为没有人能靠着自身的力量走向悔改之路。所以,唯有圣灵的启示才是促使一个人弃恶离罪的开端。就像圣经中描述的那一个财主,他很聪明,为自己在地上建造了更大更美的产业,并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与追捧。然而,主耶稣却说他是一个愚蠢的人,因为他赢得了全世界,却不知道这些世间的财富地位终究会随风飘逝,如那昙花一现一般。而财主却对自己灵魂的归宿没有任何打算,最后只能悲悲惨惨下阴间。

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之后,他会珍惜资源、善用财富,但也绝不是吝啬小气。因为基督徒已经进入另一个慷慨的境界,那就是不再为宴乐醉酒而乱花金钱,而却是为捐助穷人弱者、支持福音事工与神学教育而慷慨解囊,甚至有人为此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。世人会说基督徒很傻,然而在上帝眼中却视为“傻得可爱”,因为我们是真正将钱用在刀刃之上,将财富投资于永恒之上。这样的人虽然是世人眼中的“傻子”,却是上帝眼中的“智慧之人”。

在家庭之中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,就是在传承一种家风的凝炼深邃,同时更是在实际行动中实践一个家庭的信仰力量。从一个家庭延伸至工作单位再衍生至社区、社会、教会,这就是将勤俭的品格传递至社会的每一个层面、每一个阶层。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,有个词叫“非分者”,即不固守自己的本分,过分地资财浪费、挥霍人生。所谓非分,就是越过了那个规则界限,失去了分寸。宋代词人黄庭坚在《代书寄翠岩新禅师》里有一句“信手斫方圆,规矩一一中。”这就告诫我们做人要守住规则底线,不可逾越法则红线。东晋的庾亮所写的《报温峤书》也是告诫收信者不可越雷池半步。在规则领域里的“雷池”就是指铁纪律、铁原则,这需要每一位社会公民自觉遵行,让大家都要对自己的违规思想有敏锐且精准的洞察力,能够做到“防微杜渐,防患于未然。”除了对人性劣根性的预防,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深刻的警觉度。其实社会弊病的一大害就是浪费资源。中央台所提倡的“光盘行动”就是要引导人们节俭惜福。正如清·朱柏庐在《治家格言》里所言: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
现代社会上,有多少富人豪车洋房、胡吃海喝,而又有多少穷人饥寒交迫、穷困潦倒。最重要的是富人阶层对贫寒者的冷漠与无视,甚至有鄙夷、嘲讽与欺压。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那一句震撼箴言:“爱的反义词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穷人有时缺乏的不是金钱,他们缺乏更多的是认同、理解与关爱。”这也给我们基督徒提出启迪与警示,那就是自己的内心将上帝教导我们的“规则线”刻上一个深深的烙印,让一种反思、一种审慎、一种省察印刻在心灵最深处。

盼我们基督徒都以自己为起点,不忘勤俭初心、坚守节约风骨,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“勤与俭”与基督教教义中的“规则与真理”的颜色描绘得更加浓墨重彩,照亮每个人的心田与社会的每个层面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tougao@fuyinshidai.com)、电话(010 - 5601 0819或025-87770337)或微信(fuyin20062019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(更多版权声明

相关推荐

为你推荐